臣非敢沮君軍軍行臣子與往臣老遲還恐不相見故哭耳?!?/bdo>二老退,謂其子曰:“汝軍即敗,必于殽阨矣?!比甏?,秦兵遂東,更晉地,過周北門。周王孫滿曰:“秦師無禮,不敗何待?!北粱?,鄭販賣賈人弦高,持十二牛將賣之周,見秦兵,恐死虜,因獻其牛,曰:“聞大國將誅鄭,鄭君謹修守御備,使臣以牛十二勞軍士?!鼻厝龑④娤嘀^曰:“將襲鄭,鄭今已覺之,往無及已。”滅滑?;瑫x之邊邑也。
當(dāng)是時,晉文公喪尚未葬。太子襄公怒曰:“秦侮我孤,因喪破我滑。”遂墨衰绖②,發(fā)兵遮秦兵于殽,擊之,大破秦軍,無一人得脫者,虜秦三將以歸。
(節(jié)選自《史記?秦本紀》)【乙】 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離。
秦、晉連兵而伐鄭,鄭將亡矣。燭之武出說秦穆公,立談之間,存鄭于將亡。不惟退秦師,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燭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晉親鄭,棄強援,附弱國;棄舊恩,召新怨;棄成功,犯危難。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詎能若是乎?秦穆之于晉,相與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結(jié)之厚也,一怵于燭之武之利,棄晉如涕唾,亦何有于鄭乎?他日利有大于燭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從之矣。
(節(jié)選自宋?呂祖謙《東萊博議》)【注】①秦繆公(?~前621年):也作秦穆公。②衰绖(cuī dié):古代喪服。
(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組是 D
D
A.臣/非敢沮君軍/軍行臣子與往/臣老遲還/恐不相見/故哭耳/
B.臣非敢沮君軍/軍行臣子/與往臣老/遲還恐不相見/故哭耳/
C.臣/非敢沮君軍/軍行/臣子與往/臣老遲還/恐不相見/故哭耳/
D.臣非敢沮君軍/軍行/臣子與往/臣老/遲還恐不相見/故哭耳/
(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B
B
A.周代有五等封爵制,即公、侯、伯、子、男。后代相沿,多以“公”作為“王”以下的最高爵號。
B.子,中國古代對男子的通稱。多數(shù)情況下是對對方的敬稱,如孔子、孟子、莊子、墨子等。
C.孤,古代君王的自稱,如“孤家”“孤王”。也用于一方之長稱謂,如袁紹任冀州牧?xí)r曾給公孫瓚寫信道:“孤與足下”。
D.賈人,古代一般指商人,如《琵琶行并序》中“委身為賈人婦”。古時也指官府掌管采購物品的人員。
(3)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D
D
A.周王室兄弟鬩墻,日漸衰微。周襄王遭到弟弟攻打只好出逃鄭國,向秦、晉求告,最后還是依靠秦穆公、晉文公的支持才得以回朝,殺死弟弟。
B.燭之武審時度勢,一言紓難。燭之武陳說利害,指出滅掉鄭國只會利晉而無益于秦,還會給秦國埋下禍患,最終促成秦國退兵,保全鄭國。
C.秦穆公利益至上,相時而動。秦穆公本來是助晉圍鄭,認清利弊之后馬上叛晉而親鄭,但后來有人出賣鄭國時,又不惜勞師襲遠攻打鄭國。
D.晉文公借力使力,晉國坐大。晉文公借助秦的力量回國登位,又在秦穆公的帶領(lǐng)下助襄王回朝。城濮之戰(zhàn)四年后,晉文公竟能大破秦軍。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且人賣鄭,庸知我國人不有以我情告鄭者乎?
②一怵于燭之武之利,棄晉如涕唾,亦何有于鄭乎?
(5)《燭之武退秦師》《史記?秦本紀》節(jié)選文字、《東萊博議》節(jié)選文字都敘述了燭之武退秦師這一事件,但敘述的詳略和方式各有側(cè)重,請簡要說明。
《燭之武退秦師》:詳細敘述了燭之武退秦師的全過程,側(cè)重對燭之武人物形象的刻畫和其外交辭令的表達。
詳細敘述了燭之武退秦師的全過程,側(cè)重對燭之武人物形象的刻畫和其外交辭令的表達。
《史記?秦本紀》節(jié)選文字:簡要敘述燭之武勸退秦師最主要的一句話及秦師罷兵的情況。
簡要敘述燭之武勸退秦師最主要的一句話及秦師罷兵的情況。
《東萊博議》節(jié)選文字:節(jié)選文字中退秦之事,只是作為論證的材料(論據(jù))。
節(jié)選文字中退秦之事,只是作為論證的材料(論據(j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