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問題。
材料一:
      在中國歷史上,犁經歷了不斷發(fā)展的過程。商代的甲骨文里有犁;到了春秋時期,出現了鐵犁頭;陜西出土的秦國鐵犁,翻土更深,這是犁先進的一個標志。漢代的中國,由于鑄鐵技術的飛躍,鐵產量大大上升,中國犁隨之實現了升級,用鑄鐵頭套在木犁頭上。犁頭分成了鏵冠、犁鏵、犁壁三個部位。漢代初期,耕地要兩牛三人,有人負責做壟,有人負責敲碎土塊,幾個人,協(xié)力完成,比較麻煩。到了漢代中期,由于使用了優(yōu)質犁,耕地只需要兩牛一人了。東漢時推廣了一邊犁地、一邊播種的鐵耬犁。
      由于犁的進步,犁地不再是需要多人協(xié)同的麻煩事,一家一戶也可以搞定,中國小農經濟開始了。而且,中國農民習慣用犁耕形成壟和溝,這樣做的好處很多——方便在田里留下道路,方便農作,第二年翻耕還可以變溝為壟,變壟為溝,相當于輪耕。
      中國的曲形犁壁,切開土壤的尖鏵與推土壁之間是光滑的曲線,可以輕松地劃出又窄又細的土溝,不會因為土坷垃和雜草的阻擋,一次次停下來清理。17世紀,這種犁被荷蘭人帶到了歐洲,又推廣到全世界。
(摘編自小白村《曾領先世界的中國鑄鐵犁》)材料二:
      2012—2022年這十年,科技成為我國農業(yè)農村經濟增長最重要的驅動力。農業(yè)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1%,組建了50個國家現代農業(yè)產業(yè)技術體系,建成了100個農業(yè)科學觀測試驗站,取得了節(jié)水抗旱小麥、超級稻等一批重大標志性成果,農作物種源自給率超過95%。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超過72%,特別是小麥的綜合機械化率超過97%,基本實現了全程機械化,畜牧水產、設施農業(yè)等機械化水平也有了較大提升。這十年,推進生產機械化,聚焦提升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水平,加快突破水稻機插機拋等薄弱環(huán)節(jié),小麥、玉米、水稻三大糧食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分別超過97%、90%和85%,農機裝備對糧食增產貢獻率顯著提高。
      這十年,我國農業(yè)綠色發(fā)展取得了積極成效。全國耕地平均等級達到4.76,比2014年提高了0.35個等級。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達到0.568,較十年前提高了0.052。化肥農藥利用率均超過40%,使用量連續(xù)多年負增長。全國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76%,比2015年提高了16個百分點。這十年,開展大規(guī)模國土綠化行動,森林覆蓋率超過23%,草原綜合植被蓋度達到58%,為全球貢獻了最多的新增綠化面積。我國綠色低碳產業(yè)鏈條加快構建,農產品綠色流通體系逐步健全,綠色低碳園區(qū)建設穩(wěn)步推進,現代農業(yè)產業(yè)園、農業(yè)現代化示范區(qū)、農業(yè)綠色發(fā)展先行區(qū)等全域推進農業(yè)生產“三品一標”,實現了全鏈條循環(huán)利用、全值利用。
(摘編自馬愛平《十年來,我國農業(yè)現代化建設邁上新臺階》)材料三:
      近年來,我國大力推進農業(yè)機械化、智能化發(fā)展,糧食生產進入機械化主導的新階段。目前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超過72%,各主要糧食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均超過80%,其中小麥、玉米、水稻三大糧食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分別超過97%、90%和85%,除了部分環(huán)節(jié)還依靠人力完成外,多數糧食生產基本完成了“機器換人”的歷史性轉變。
      與傳統(tǒng)的人工種田相比,農機的應用有利于貫徹科學種田的理念,采用標準化作業(yè),可以有效減少糧食播種環(huán)節(jié)的種子浪費、降低收割環(huán)節(jié)的損失率,保證糧食有較高的產量。更為重要的是,農業(yè)機械作業(yè)效率高,能夠有效搶抓農時,增強糧食生產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保證糧食穩(wěn)產高產。在我國18億畝耕地中,有三分之一以上的耕地在丘陵山區(qū),丘陵山區(qū)農業(yè)綜合機械化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20個百分點。這是因為我國丘陵山區(qū)自然條件差,地塊小而分散,到處都是“巴掌田”“雞窩地”,種植結構復雜、品種多,糧食、經濟作物的間套作普遍,適應丘陵山區(qū)作業(yè)的小型農機短缺。丘陵山區(qū)基礎設施落后,田間道路狹窄崎嶇,農機下田難、作業(yè)難、轉運難。各地要加快丘陵山區(qū)高標準農田建設,對耕地進行宜機化改造,加快適應丘陵山區(qū)農機研發(fā)制造,全方位提升丘陵山區(qū)糧食生產機械化水平,挖掘丘陵山區(qū)糧食增產潛力。
      智能化、無人化是未來我國農機發(fā)展的方向。我國智慧農業(yè)方興未艾,無人農場、農機小鎮(zhèn)在各地四處開花,農機深松作業(yè)監(jiān)測、農業(yè)無人機植保、農機無人駕駛、收獲產量監(jiān)測、農機管理信息系統(tǒng)等智能化裝備在農業(yè)生產中大量應用,農民從會種田變?yōu)椤盎鄯N田”,“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如今“拿著手機搞田管”。當前,我國農機正處于從機械化向智能化發(fā)展的階段,還要加快智能農機裝備研發(fā)制造,加快農村信息基礎設施建設,使網絡信息無死角、全天候、低成本覆蓋,加快培養(yǎng)掌握農業(yè)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現代農業(yè)技術人才,提高糧食生產智能化作業(yè)水平,為糧食生產插上“科技翅膀”。
(摘編自劉慧《加速推動農機智能化進程》)(1)下列對材料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C
C

A.從春秋時期到漢代,犁不斷進步,便于使用,節(jié)省了勞動力,由此開啟了中國小農經濟模式。
B.近年來,我國森林覆蓋率、草原綜合植被蓋度顯著提高,為世界貢獻了最多的新增綠化面積。
C.17世紀,中國先進的曲形犁壁被推廣到全世界;今天,中國農具的機械化水平仍然領跑世界。
D.目前,我國丘陵山區(qū)農業(yè)綜合機械化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丘陵山區(qū)是農機化發(fā)展的“洼地”。
(2)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
A

A.在小麥、玉米、水稻三大糧食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不斷提高的同時,我國的化肥農藥使用量連續(xù)多年負增長,這說明人們對健康的認識不斷深化。
B.與傳統(tǒng)農機相比,機械化、智能化農機極大地降低了人力成本和時間成本,提高了農業(yè)生產效率和糧食產量,表明科技有效驅動農業(yè)發(fā)展。
C.我國農業(yè)發(fā)展的實踐證明,農業(yè)機械化作業(yè)對糧食增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要為農業(yè)發(fā)展插上科技翅膀,大力發(fā)展農業(yè)機械化、智能化。
D.隨著我國農業(yè)現代化的推進,農業(yè)發(fā)展進入科技創(chuàng)新引領的新階段,農業(yè)科技創(chuàng)新能力是農業(yè)高質量發(fā)展和綠色發(fā)展的動力源泉。
(3)十年來,我國農業(yè)取得了哪些成就?未來我國農業(yè)從機械化向智能化發(fā)展,還面臨哪些問題?

【答案】C;A
【解答】
【點評】
聲明:本試題解析著作權屬菁優(yōu)網所有,未經書面同意,不得復制發(fā)布。
發(fā)布:2024/6/27 8:0:9組卷:0引用:3難度:0.5
相似題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問題。
          材料一:
          今天,微博已經成為一個發(fā)表意見的重要途徑。作為一種被廣為應用的交際工具,微博有與眾不同的發(fā)表意見的方式。有人注意到,一些在生活中很溫和的朋友,一旦上微博,言辭就變得非常激烈,不像是理性說理的言論,由此,微博形成了一個有特色的言論空間。
          微博是一種字數非常有限的傳媒方式,往往不足以負載說理需要的充分信息。人們可以用微博發(fā)表結論性的斷言、口號、警句格言等“罐頭思維”式的言論,但無法用它來進行好的說理。
          人們在簡單、現成的語言中找到了方便的解答,久而久之,很容易養(yǎng)成一種習慣,接受一些可以免除他們思考之勞的簡明論斷。這就是罐頭思維。罐頭思維表現為“一群人采用一句話”和“聽見別人說就跟著說”等行為,它讓人思想懶惰,先是不肯仔細思考,最終完全喪失了仔細思考的能力。
          理性的說理需要足夠的文字。說理是由三個必要部分——結論、理由和保證組成?!罢f理”與“非說理”的區(qū)別在于說理有結論,并有理由,而非說理則只有結論。在說理的主張和理由之間,還需要有一可靠的中介保證,又稱“假設”,如果這個假設不可靠,那么,再好的理由也不能充分證明結論的合理。
          往往是在需要思考一個說理陳述是否可靠時,我們才特別注意那個被省略掉的假設。例如,一個人說尼克松是一位好總統(tǒng)(結論),因為他擅長外交事務(理由)。這是一個說理的陳述,但并不可靠。單憑這個理由,結論是站不住腳的,這是因為,在理由與結論中那個被省去的假設(“一個擅長外交的總統(tǒng)一定是好總統(tǒng)”)是有問題的(“片面”)。
          說理需要理性、邏輯、認真地對待論證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這是為了能夠說服與自己看法和主張不同的他人。以廣大的而不是專門讀者為對象的報刊,是最適合于說理的大眾媒體。微博則主要是在朋友、熟人,或朋友的朋友、熟人的熟人中傳播,具有同聲相求的性質們發(fā)現,微博常常裹挾大批的粉絲,其實就是一種同聲相求的效應。在這些群體里,三言兩語,說說心情,發(fā)發(fā)感慨,曬曬心情,是用不著太說明理由的?!胺钦f理”并不是微博的錯,因為微博本來就不是為說理而創(chuàng)建的。
          微博往往使用感情色彩鮮明、富有修辭特色的“痛快”語言,這是因為微博信息需要借助強烈的情緒感染方能得以傳播,結果更是不斷強化、激勵已經在起作用的情緒。富有感染力的話語給人一種雄辯的感覺,似乎能夠提高說服力。然而,在這種說服中,需要把說理與感染力做一個區(qū)分。有感染力不代表就是好的說理。
    (選自徐賁《微博為什么不是好的說理形式》,有刪改)      材料二:
          對我的《微博是好的說理形式嗎》,曾憲皓先生寫了《來論微博正是好的說理形式》的討論文章。微博是廣為人們運用的傳播媒介,公共說理也是人們很關心的話題,討論微博與說理的關系,目的不是要爭一個誰是誰非的最終結論,而是要加深對問題的了解,因此,我愿意就曾先生文中提到的幾個關于說理和微博的問題再作一點討論。
          首先便是什么是公共說理的“理”。此“理”指的是個由“理由”來充分支持的“結論”,在這二者之間還需要有一個可靠的、可稱為“假設”的中介保證。這當然不是唯一可以稱作“理”的理。牧師布道說的是理,老百姓心目中的天道是理,發(fā)展是硬道理堅持的是理,但這些都不是公共說理的那個理。這些“理”與公共說理的“理”的區(qū)別在于,它們的結論是靠“信仰”支撐的,不需要說出理由。
          曾文說,“貢獻出結論,不代表推演缺位”。這話是對的,但是,在公共說理中,那個不缺位的推演不能只是發(fā)生在說話者的頭腦里,而必須說給公眾聽。放在一個人頭腦里的推演是否可靠,是否符合邏輯,是否合理,不說出來,別人又如何檢驗呢?說理不僅要說出“什么”,而且還要解釋“為什么”。
          曾文說“不認‘結論’和‘理解’,照此思維,禪宗是虛妄,頓悟不存在,口號皆扯淡”。這話恰恰犯了一個公共說理的錯誤——扯開話題,因為徐文討論的是“說理”,不是禪宗,不是頓悟,也不是口號。公共說理不是對人類其他思維和表達方式的否定。提倡公共說理,不是說別的什么都是“胡鬧”或“扯淡”。禪宗、頓悟、呼口號有它們自己的作用,但不在討論說理的范圍之內。
          曾文認為,在說理時“以偏概全”不是什么大問題,“統(tǒng)計學上的以偏概全,不排斥這段話在精神上抓住癥結,不排斥它的正確。恰恰是它抽出了現象中的‘理’,人們才認同它,轉發(fā)它”。以偏概全不是統(tǒng)計學意義上的謬誤,而是一種有社會危害的思維方式,叫作“草率概括”。說理要求避免草率概括,那是因為許多的成見或偏見都是因草率概括造成的。成見或偏見就是在握有充分證據之前,便先有了確定的意見和看法。
          其實,在說理中,要“抽出現象中的‘理’”,有比草率概括更好的辦法,那就是用“限定詞”。圖爾敏的說理論證稱之為“模態(tài)限定”,也就是在陳述主張的時候,添加“往往”“可能”“也許”“基本上”“在很大程度上”等限定語。這不僅僅是為說理留余地,更是一種話語倫理的基本教養(yǎng)。
          這當然不是說夸張就不好,而是說夸張在說理中會削弱說話者的可信度。許多在文學修辭中常用的有效手法或風格在說理中恰恰是應該避免的,因為說理不是文學。
          說微博不適用于說理不是貶低微博,這就像說水壺不適用于煮飯不是要貶低水壺一樣。曾文說,“微博可以加圖片、視頻、長微博,實在不行還能用文章鏈接嘛”。但這正說明,微博所起的畢竟只是引介與索引的作用,它本身并不是在說理。亞里士多德曾指出一種邏輯錯誤,“5是2加3,因此5既是奇數,又是偶數”,所以,微博只是許多媒介中的一種,不能因為它與別的媒介可以結合使用,它就變成了一種無所不能、什么都是的媒介。
    (選自徐賁《再談“微博”與“說理”》,有刪改)
    (1)下列對材料一中的“罐頭思維”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人們在簡單現成的語言中找到方便的解答可能導致“罐頭思維”。
    B.“罐頭思維”使得人們習慣接受可以免除思考之勞的論斷。
    C.“頭思維”就是“一群人采用一句話”“聽見別人說就跟著說”。
    D.“罐頭思維”讓人們從懶于仔細思考到喪失仔細思考的能力。
    (2)下列關于文章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微博往往使用感情色彩鮮明、富有修辭特色的“痛快”語言,富有感染力的話語給人一種雄辯的感覺,能夠提高說服力。
    B.對微博到底適不適合說理的討論,是一個理性的討論,并不是在貶低微博,而是加深對問題的了解。
    C.微博常常裹挾大批的粉絲,其實就是一種同聲相求的效應。在同聲相求的群體里,人們往往更能夠交互信息,促進思維發(fā)展,更有助于理解和分析事物本質。
    D.微博是廣為人們運用的傳播媒介,富有感染力,會使人們的思維方式發(fā)生非理性的轉變。
    (3)根據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材料一第五段用尼克松的例子是說明,一個說理陳述是否可靠,可以通過還原理由與結論之間的假設,并檢驗這個假設是否成立來驗證。
    B.材料二采用駁論的方式,先指出曾文的觀點,然后駁斥每個觀點的錯誤之處,從而肯定自己觀點的合理之處。
    C.徐賁先生認為,說理不僅要有結論,還要有理由且要避免因成見或偏見產生草率概括的錯誤。
    D.曾文以微博可以加圖片、視頻等反駁徐責的微博字數有限,不足以負載說理需要的充分信息為觀點。
    (4)材料二最后一段運用了哪些論證方法?有什么作用?
    (5)請根據材料內容概括徐賁先生認為“微博不是好的說理形式”和曾憲皓先生認為“微博正是好的說理形式”的理由。

    發(fā)布:2024/11/16 13:30:1組卷:7引用:5難度:0.7
  •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
    材料一:
          前段時間,一些地方“合村并居”的新聞不斷吸引著人們的眼球。合村并居主要是將一些人口偏少、位置偏遠的小村子甚至“空心村”進行整合,將這些村落的人們遷往大村子或城鎮(zhèn)并居,從而整合資源,節(jié)約土地,提升人居環(huán)境和公共服務水平。
          作為鄉(xiāng)村振興的重要舉措,合村并居無疑是一件好事。可合村并居后,對一些群眾而言,“人住進了城鎮(zhèn)的樓房,心卻在牽掛老家的祠堂”。這說明,合村并居不是簡單的“拆舊房、建新居”的物理遷移,它還應包含“人心搬遷”“文脈傳承”等軟性內容。
          費孝通先生在《鄉(xiāng)土中國》中指出,鄉(xiāng)土性是中國傳統(tǒng)社會的本質特色。中國人素來就有安土重遷、聚村而居、終老是鄉(xiāng)的習慣傳統(tǒng)。鄉(xiāng)村是承載中國文化與精神的基石,是鄉(xiāng)土文脈賡續(xù)的重要空間。
          不管是被動的合村并居,還是自然的城市化進程,大量村莊已經消失或正在消失,這是客觀現實。相關統(tǒng)計數據顯示,2000年中國大約擁有360萬座自然村,而到了2010年該數字已下降到270萬。長期關注傳統(tǒng)村落保護的學者馮驥才評估,中國每天大約有80到100個村莊消失。
          一旦村莊消失,中國傳統(tǒng)的鄉(xiāng)土精神和歷史記憶也將失去依托。比如,遍布鄉(xiāng)村的祠堂是鄉(xiāng)村中重要的傳統(tǒng)文化建筑,蘊含著豐富的歷史人文信息,其主要功能是祭祖敬祖、宗親聯誼、家風傳承。合村并居過程中,如果村子里的祠堂被簡單拆掉,那真的可能會祭拜祖宗都找不到地方,孝親敬祖的傳統(tǒng)可能因此就斷裂了。
          面臨同樣命運的,還有那些農村的老房子。不少村子尤其古村落都有極具歷史價值的古建筑或古民居,但有些村落規(guī)模較小,離城鎮(zhèn)較遠,人口也流失嚴重,如果按照一些地方合村并居的標準,可能會一并了之、一拆了之。當那些老房子、古建筑,在推土機的轟鳴中應聲倒下時,我們丟掉的不是幾片殘磚斷瓦或幾根石柱木梁,而是老房子承載的歷史文化價值,是通過老房子與歷史進行對話的機會。
          不幸的是,合村并居過程中,不少地方將經濟價值和商業(yè)考量置于首要地位,更多關注合村并居中“錢值”(經濟價值)和“顏值”(景觀價值)的開發(fā),而忽略了“文值”(文化價值)的保育。有的地方按照城市商業(yè)住宅的統(tǒng)一標準,給村民設計房子,樓越蓋越高,可原來各具特色的村落格局全都消失了。還有一些,生硬照搬外國風格改造農村的院子,結果使得鄉(xiāng)村建筑中出現“歐洲補丁”“美國碎片”等不倫不類、不中不西、不土不洋的奇葩景觀。鄉(xiāng)村景觀城市化與建筑西洋化,不僅割裂了鄉(xiāng)土原生文化傳承,也污染了鄉(xiāng)土文化精神。丟棄鄉(xiāng)土文化特色,一味地進行克隆復制,很難將新社區(qū)建成讓群眾擁有獨特記憶的精神家園,也很難讓搬入其中的村民擁有踏實的幸福感。
          追求更好的物質生活條件是社會發(fā)展的必然結果。農民要住更新的房子,村莊要修更寬的馬路,于是土窯洞被水泥瓷磚取代,青石板路上覆蓋了厚厚的水泥,合村并居也成了一種現實選擇。只不過,環(huán)境變了,生活變了,基于生活之上的習俗、文化、歷史等也都會隨之改變。因此,合村并居與保護鄉(xiāng)土文脈之間存在天然的矛盾,這其實也是現代社會發(fā)展中廣泛存在的一個文化悖論。
    摘編自《合村并居,別丟了鄉(xiāng)土文脈》材料二:
          鄉(xiāng)下最小的社區(qū)可以只有一戶人家。夫婦和孩子聚居于一處有著兩性和撫育上的需要。無論在什么性質的社會里,除了軍隊、學校這些特殊的團體外,家庭總是最基本的撫育社群。在中國鄉(xiāng)下這種只有一戶人家的小社區(qū)是不常見的。在四川的山區(qū)種梯田的地方,可能有這類情形,大多的農民是聚村而居。這一點對于我們鄉(xiāng)土社會的性質很有影響。美國的鄉(xiāng)下大多是一戶人家自成一個單位,很少屋檐相接的鄰舍。這是他們早年拓殖時代,人少地多的結果,同時也保持了他們個別負責、獨來獨往的精神。我們中國很少類似的情形。
          中國農民聚村而居的原因大致說來有下列幾點:一、每家所耕的面積小,所謂小農經營,所以聚在一起住,住宅和農場不會距離得過分遠。二、需要水利的地方,他們有合作的需要,在一起住,合作起來比較方便。三、為了安全,人多了容易保衛(wèi)。四、土地平等繼承的原則下,兄弟分別繼承祖上的遺業(yè),使人口在一個地方一代一代的積起來,成為相當大的村落。
          無論出于什么原因,中國鄉(xiāng)土社區(qū)的單位是村落,從三家村起可以到幾千戶的大村。我在上文所說的孤立、隔膜是以村和村之間的關系而說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絕對的,但是人口的流動率小,社區(qū)間的往來也必然疏遠。我想我們很可以說,鄉(xiāng)土社會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們活動范圍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區(qū)域間接觸少,生活隔離,各自保持著孤立的社會圈子。
          鄉(xiāng)土社會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會。常態(tài)的生活是終老是鄉(xiāng)。假如在一個村子里的人都是這樣的話,在人和人的關系上也就發(fā)生了一種特色,每個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著長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圍的人也是從小就看慣的。這是一個“熟悉”的社會,沒有陌生人的社會。
    摘編自費孝通《鄉(xiāng)土中國》(1)下列對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將一些人口偏少、位置偏遠的小村子甚至“空心村”進行整合是鄉(xiāng)村振興的一件重要舉措。
    B.將經濟價值和商業(yè)考量置于首要地位,過分關注合村并居中經濟價值和景觀價值是得不償失的。
    C.農民要住更新的房子,村莊要修更寬的馬路,追求更好的物質生活條件是社會發(fā)展的必然結果。
    D.只有在中國社會,除了軍隊、學校這些特殊的團體外,家庭總是最基本的撫育社群。
    (2)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A.馮驥才評估中國每天大約有80到100個村莊消失,這是被動的合村并居和自然的城市化進程的結果。
    B.有些村落規(guī)模較小,也沒有具歷史價值的古建筑或古民居,可以將這些村落的人們遷往大村子或城鎮(zhèn)并居。
    C.中國大多的農民是聚村而居,但在四川的山區(qū)種梯田的地方,可以看到只有一戶人家的小社區(qū)。
    D.中國鄉(xiāng)村里,每個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著長大的,這是一個熟悉的沒有陌生人的社會。
    (3)下列不可以視為“合村并居”積極有效舉措的一項是
     

    A.陜西安康譚壩借助發(fā)展民宿的契機,對村子里的老房子進行保護性的改造。
    B.對于那些因合并而消失的村子,可以幫其編寫村史村志,有條件的可以建村史館。
    C.對于農村現存的無人居住的老舊危房,為了消除安全隱患,避免其倒塌給周圍村民帶來危險,可以一律拆除。
    D.云南山歌作為民間藝術的一個分支,傳承于古時最底層老百姓的生活,不夠高雅,可以取締。
    (4)依照材料二的思路,填寫圖表中序號所指內容。
    菁優(yōu)網
     
     
     
     

    (5)近日,南京市就合村并居如何開展面向社會征集意見。請結合材料給出幾條建議。

    發(fā)布:2024/11/16 14:30:1組卷:14引用:7難度:0.6
  • 3.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題。
    材料一:
          1925年,他當時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念建筑專業(yè)。他的父親梁啟超給他寄來一本書,是北宋李誡寫的《營造法式》。但這本書像天書一樣難以讀懂,因為那是北宋時代的書。
          后來,梁思成通過對五臺山的佛光寺大殿、應縣木塔、薊縣的獨樂寺觀音閣等一系列有上千年歷史的古建筑的研究,他終于初步破譯了《營造法式》的密碼。特別是在對獨樂寺觀音閣的研究中,他發(fā)現,這座建筑雖然有成千上萬個木構件,居然一共只有6種規(guī)格?!稜I造法式》里說:“凡屋宇之高深,名物之短長,曲直舉折之勢,規(guī)矩繩墨之宜,皆以所用材之分,以為制度焉?!边@句話簡單來說,是指一座木結構建筑渾身上下的各種尺寸,其實都是以材為基本的模數。我們可以想象,這些標準材可以在一個工廠里大量地生產,然后搬到工地現場進行加工和組裝,這樣就大大加快了中國古建筑建造的速度。比方,唐長安的皇宮,面積大概3倍于今天的北京故宮,僅10個月時間建成。
          中國古代建筑的這種標準化、模數化、裝配式,真是多快好省。林徽因后來在給梁思成的著作《清式營造則例》寫的序言中說,像《營造法式》這種標準化、模數化、裝配式的設計,就是中國古建筑的真髓所在。
    (摘自王南《中國古建筑的營造密碼》,有刪改)材料二:
          這一切特點都有一定的風格和手法,為匠師們所遵守,為人民所承認,我們可以叫它做中國建筑的“文法”。建筑和語言文字一樣,一個民族總是創(chuàng)造出他們世世代代所喜愛因而沿用的慣例,成了法式。在西方,希臘、羅馬體系創(chuàng)造了它們的“五種典范”,成為它們建筑的方式。中國建筑怎樣砍割并組織木材成為梁架,成為斗拱,成為“一間”,成為個別建筑物的框架;怎樣用舉架的公式求得屋頂的曲面和曲線輪廓;怎樣結束瓦頂;怎樣求得臺基、臺階、欄桿的比例;怎樣切削生硬的結構部分,使同時成為柔和的、曲面的、圖案性的裝飾物;怎樣布置并聯系各種不同的個別建筑,組成庭院:這都是我們建筑上兩三千年沿用并發(fā)展下來的慣例、法式。無論每種具體的實物怎樣的千變萬化,它們都遵循著那些法式。構件與構件之間,構件和它們的加工處理裝飾,個別建筑物和個別建筑物之間,都有一定的處理方法和相互關系,所以我們說它是一種建筑上的“文法”。至如梁、柱、枋、檁、門、窗、墻、瓦、檻、階、欄桿、隔扇、斗拱、正脊、垂脊、正吻、戧獸、正房、廂房、游廊、庭院、夾道等等,那就是我們建筑上的“詞匯”,是構成一座或一組建筑的不可少的構件和因素。
          這種“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時也有極大地運用的靈活性,能有多樣性的表現。也如同做文章一樣,在文法的拘束性之下,仍可以有許多體裁,有多樣性的創(chuàng)作,如文章之有詩、詞、歌、賦、論著、散文、小說等等。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題,有“大文章”或“小品”?!按笪恼隆比鐚m殿、廟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軒、一樓。文字上有一面橫額,一副對子,純粹作點綴裝飾用的。建筑也有類似的東西,如在路的盡頭的一座影壁,或橫跨街中心的幾座牌樓等等。它們之所以都是中國建筑,具有共同的中國建筑的特性和特色,就是因為它們都用中國建筑的“詞匯”,遵循著中國建筑的“文法”所組織起來的。運用這“文法”的規(guī)則,為了不同的需要,可以用極不相同的“詞匯”構成極不相同的體形,表達既不相同的情感,解決極不相同的問題,創(chuàng)造極不相同的類型。
    (摘自梁思成《中國建筑的特征》)材料三:
          現代建筑設計如何來繼承和學習傳統(tǒng)建筑的理念呢?
          對于天人合一理念的繼承和學習。想要真正對傳統(tǒng)建筑文化進行傳承,還需要先去了解傳統(tǒng)建筑文化的特點,根據這些特點以及建筑中包含的精神來對建筑理念進行區(qū)分,然后對其中積極的正面的理念進行吸收。傳統(tǒng)建筑文化和現代建筑文化之所以會有區(qū)分,就是因為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傳統(tǒng)建筑理念不能夠完全運用到現在的建筑設計當中,但是傳統(tǒng)建筑中包含有很多先進的理念,這些理念能夠為現代建筑注入活力。在傳承傳統(tǒng)建筑文化的過程中,不能僅僅追求設計的相似、風格的相似,一定要深刻了解建筑背后的文化,這樣才能夠做到形神兼?zhèn)洌膊拍軌驅⒄嬲貍鹘y(tǒng)建筑帶到眾人面前,讓所有看到的人都能夠通過建筑來感受到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比如說,在了解傳統(tǒng)建筑天人合一的特點之后,在現代建筑的設計中也要多去注意如何達到建筑與自然的和諧,這也就要求我們不僅要注重建筑本身,還要注重建筑的外部環(huán)境。
          對中庸理念的繼承和學習。在傳統(tǒng)建筑中,經常會把最好的建筑放在最里面的位置,外面一般是圍墻,這就是傳統(tǒng)文化中中庸理念,比較重視內涵,在傳承傳統(tǒng)建筑文化的過程中千萬不要忽視對中庸理念的繼承和學習,這是現代建筑中最缺乏的一項內容。現在的建筑設計風格總是張揚、夸張,希望能夠奪人耳目,忽視了建筑的內涵。中庸思想在現代建筑中的運用主要應該集中在不要只注重外觀的新奇,要符合建筑本身的運用和內涵;其次是建筑的布局、色彩要協(xié)調,每個部分的建筑風格和整體建筑的風格必須是一致的。將中庸理念和現代建筑設計進行結合,可以讓建筑既不過分浮夸高調,但也會讓人眼前一亮,低調奢華有內涵。
          在進行建筑設計時,要充分貫徹可持續(xù)發(fā)展理念。建筑不像衣服,不想穿的時候就可以換,建筑的投資比較大,推倒重來成本較高,所以在建筑設計上一定要堅持可持續(xù)發(fā)展理念,在科技的支持下,可以將可持續(xù)發(fā)展理念進行優(yōu)化。
    (摘自郗俊《傳統(tǒng)建筑文化在現代建筑設計中的傳承》,有刪節(jié))(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1925年距離北宋李誡近千年之遙,時光太久遠,所以他的書像天書一樣難以讀懂。
    B.獨樂寺觀音閣木構件成千上萬,但只有6種規(guī)格,這顯露出了《營造法式》密碼。
    C.面積很大的唐代長安的皇宮,僅賴于建筑構件的標準化生產,10個月就得以建成。
    D.建筑上豐富的“詞匯”,如梁、柱、枋、檁、門等等,組成了中國建筑的“文法”。
    (2)根據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希臘、羅馬的建筑“文法”只有“五種典范”,中國建筑的“文法”種類比國外多得多。
    B.中國建筑“文法”具有一定的拘束性和靈活性,但拘束性并沒限制靈活性,兩者相輔相成。
    C.現代建筑設計要做到天人合一,需注重建筑本身和其外部的環(huán)境,達到建筑與自然的和諧。
    D.中國傳統(tǒng)建筑外面一般是圍墻,最好的建筑放在最里的位置,這體現了重視內涵的中庸理念。
    (3)根據材料內容,下列各項中不屬于建筑“文法”的一項是
     

    A.中國古建筑的水泥就是“糯米灰漿”。
    B.“斗栱”是木結構建筑常用的制式。
    C.古建筑保持立柱和縱橫梁組合構架制。
    D.古代建筑群重左右對稱和中軸線原則。
    (4)材料三行文脈絡清晰,請進行簡析。
    (5)縱觀三則材料,中國傳統(tǒng)建筑的特色有哪些?請你結合材料進行簡析。

    發(fā)布:2024/11/16 12:0:2組卷:16引用:4難度:0.6
小程序二維碼
把好題分享給你的好友吧~~
APP開發(fā)者:深圳市菁優(yōu)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 應用名稱:菁優(yōu)網 | 應用版本:4.8.2  |  隱私協(xié)議      第三方SDK     用戶服務條款廣播電視節(jié)目制作經營許可證出版物經營許可證網站地圖本網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聯系并提供證據,本網將在三個工作日內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