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北海,入故宮,小龍同學參觀了“何以中國”展,做了如下記錄。閱讀后,請完成下列各題。
[甲]展覽將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視作一條大河,將中華文明的起源、發(fā)展、融合比擬成河水的源、流、匯。以“源”“流”“匯”三個單元,梳理中華文明的歷史脈絡,展現(xiàn)中華文明多元一體、連綿不絕、兼容并蓄的文化特質(zhì),彰顯中華文明的燦爛成就和對人類文明的重大貢獻,概括而鮮明地呈現(xiàn)出華夏大地何以中國,中華民族何以偉大,中華文明何以不朽。[乙]
本次展覽共展出珍貴文物130余件,上起石器時代,下至清代,包括陶瓷、玉器、青銅器、金銀器、書畫、古籍等類別。展覽中最引人注目的展品是何尊。何尊是西周早期名為“何”的貴族鑄造的一件青銅禮器。器物體方口圓,造型厚重,氣象萬千。何尊腹底鑄有金文12行122字,記載了周成王營建東都洛邑的史實,其中“宅茲中國”為“中國”一詞最早的文字記載。(如圖)[丙]泱泱中華,萬古江河,“何以中國”是中華民族永恒的命題。展廳內(nèi),重器凝萬古之志,典籍匯千載之思,此即萬千年來,我百世祖先同心書寫之答案。展廳外,國家日益強大,人民生活安康,此即百余年來,志士先驅(qū)砥礪鑄就之答案。今天,中華正崛起,我輩當自強,用智慧和汗水為后世中華子孫,留下“何以中國”的時代答案。[丁]
(1)“流”的本義指水的移動。根據(jù)語境,“源”“流”“匯”的“流”是指:中華文明的發(fā)展。中華文明的發(fā)展。
(2)將下面文字填入上文,最恰當?shù)奈恢檬?DD
當后人回望我們的時候,希望能一如我們凝視前人一樣,滿懷自豪地說:“這,就是中國!”
A.[甲]
B.[乙]
C.[丙]
D.[丁]
(3)對畫線句中的成語或修辭方法分析有誤的一項是 BB
A.“概括而鮮明地呈現(xiàn)出華夏大地何以中國,中華民族何以偉大,中華文明何以不朽”,運用排比,全面表達了這次展覽的意義。
B.“展覽中最引人注目的展品是何尊”,“引人注目”一詞,應換成“刮目相看”,以體現(xiàn)何尊在展覽中的重要地位。
C.“器物體方口圓,造型厚重,氣象萬千”,“氣象萬千”一詞,應換成“氣韻不凡”,以表現(xiàn)何尊的特點。
D.“重器凝萬古之志,典籍匯千載之思”,以對偶的形式,既表現(xiàn)了文物的文化價值,又表達了百世祖先對“何以中國”的回答。
【答案】中華文明的發(fā)展。;D;B
【解答】
【點評】
聲明:本試題解析著作權屬菁優(yōu)網(wǎng)所有,未經(jīng)書面同意,不得復制發(fā)布。
發(fā)布:2024/5/27 14:0:0組卷:17引用:1難度:0.7
相似題
-
1.同學們圍繞解說詞展開討論,請你把對話補充完整。
小語:“我生來就是人杰”一句化用李清照的“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我在網(wǎng)上找到了“杰”字的演變過程(如圖)。甲骨文: 金文: 小篆: 楷書: 現(xiàn)代漢字: 上人,下木,意為兩足登在樹上。 畫出了雙腳,以突出登之意。 從人,示其身份,桀聲。 《說文》:“傑,做也?!?/td> 漢字簡化后寫作“杰”。
小語:還有“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這句詩出自李白的《上李邕》。
小文:是的,“鵬”這一意象在②
小語:用這句詩形容單板滑雪男子大跳臺冠軍蘇翊鳴的用意:③發(fā)布:2025/1/3 4:30:3組卷:12引用:1難度:0.8 -
2.閱讀下面文字,回答后面的問題。
??①定州貢院是保存較為完整的中國北方古代社會選拔秀才和貢生的地方。②貢院坐北朝南,為中軸式布局,平面呈方形,既體現(xiàn)了清代建筑特點,又具有地方建筑的靈活性,是研究清代地方建筑藝術及清代科舉考試制度的實物資料。③責院主體建筑由號舍、魁閣兩組建筑組合而成。④魅閣下面是號舍大門,號舍門楣上懸掛“筆參造化”的匾額,后邊門柱上有一副對聯(lián):“憑三尺空間七寸素毫,寫出安民策;把十年心血一生宏愿,化為輔國身”。
(1)在《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中查到了“軸”用作名詞時有三個義項,你認為該字在②句中的意思是
A.圓柱形的零件,輪子或其他轉(zhuǎn)動的機件繞著它轉(zhuǎn)動或隨著它轉(zhuǎn)動
B.把平面或立體分成對稱部分的直線
C.圓柱形的用來往上繞東西的器物
(2)
(3)請對④句中的對聯(lián)進行簡要賞析。發(fā)布:2024/12/27 2:0:1組卷:7引用:3難度:0.5 -
3.解釋句中加點詞在詞典和文章中的意思。
木柴廠四周很快就聚了一群人,仿佛一下子從地底下鉆出來的。
詞典中的意思:
文章中的意思:發(fā)布:2024/12/27 1:30:1組卷:2引用:3難度: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