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菁優(yōu)網(wǎng)利用中和反應可以測定酸或堿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shù).例如,在一定量的待測酸溶液中逐滴加已知溶質質量分數(shù)的堿溶液(標準溶液),直到酸和堿恰好完全反應,根據(jù)消耗的標準堿溶液的量即可求出待測酸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shù).如圖為某次測定過程中,待測溶液的pH與滴加的某標準溶液的體積的關系圖.
(1)根據(jù)圖中曲線,可以判斷這次測定是
B
B
.(填字母編號)
A.向酸溶液中滴加堿溶液
B.向堿溶液中滴加酸溶液
(2)在這次測定中,為了指示中和反應恰好完全進行,選用了酚酞試液作指示劑,即在待測溶液中先滴加幾滴酚酞試液,若看到
紅色剛好褪去(或紅色剛好變成無色)
紅色剛好褪去(或紅色剛好變成無色)
,證明中和反應恰好完成.
(3)若實驗中使用的酸是H2SO4,堿是NaOH,待測溶液和標準溶液的密度均以1.0g/mL計,標準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shù)為4.5%,測定中取用了待測溶液25mL.根據(jù)圖中數(shù)據(jù),計算待測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shù).(列式計算;相對原子質量:H-1;O-16;Na-23;S-32)
【答案】B;紅色剛好褪去(或紅色剛好變成無色)
【解答】
【點評】
聲明:本試題解析著作權屬菁優(yōu)網(wǎng)所有,未經(jīng)書面同意,不得復制發(fā)布。
發(fā)布:2024/6/27 10:35:59組卷:1引用:1難度:0.7
相似題
  • 菁優(yōu)網(wǎng)1.為確定氯化鈣和氯化鈉的混合物中氯化鈉的含量?,F(xiàn)取19.4g固體樣品,全部溶于90.6g水中,向所得的混合溶液中滴加溶質質量分數(shù)為10.6%的碳酸鈉溶液,并繪制了如圖所示的曲線。
    (1)當氯化鈣與碳酸鈉恰好完全反應時,消耗10.6%的碳酸鈉溶液的質量是
     
    g。
    (2)樣品中氯化鈉的質量是多少?
    (3)當氯化鈣與碳酸鈉恰好完全反應時,過濾,所得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shù)是多少?
    發(fā)布:2024/9/21 2:0:8組卷:19引用:1難度:0.5
  • 2.已知過氧化鈉(Na2O2)為淡黃色粉末,可溶于水,可分別與水、二氧化碳反應。過氧化鈉與水反應生成氫氧化鈉和氧氣,與二氧化碳反應生成碳酸鈉和氧氣?,F(xiàn)有一瓶放置較長時間的過氧化鈉粉末,已部分變質,小明同學為探究其成分,取17.1g該粉末再加入100g水充分反應,測得最后剩余物的質量為115.5g。
    (1)過氧化鈉與水反應生成氧氣的質量為
     
    g;
    (2)在加入100 g水后的溶液中再加入稀鹽酸,共收集到2.2 g CO2,則固體粉末中碳酸鈉的質量分數(shù)為多少?(寫出計算過程,計算結果精確到0.1%)
    (3)在加入100 g水后的溶液中再加入稀鹽酸,所加鹽酸質量與生成氣體的總質量關系如表格:
    次數(shù) 1次 2次 3次 4次 5次
    加入稀鹽酸的質量/g 25 25 25 25 25
    生成氣體的總質量/g 0 a 0 2.2 b
    則b=
     
    g
    發(fā)布:2024/9/21 0:0:8組卷:32引用:1難度:0.5
  • 3.幾位同學想比較大理石和石灰石中碳酸鈣的質量分數(shù)(它們中的雜質既不與酸反應,也不溶于水),分別用相同質量分數(shù)的稀鹽酸,測定樣品中碳酸鈣的含量。
    菁優(yōu)網(wǎng)
    ?(1)圖C中油層的作用是
     

    (2)小明取10克石灰石樣品,用如圖乙實驗裝置進行實驗,加入足量的鹽酸反應結束后,測得C裝置收集二氧化碳氣體體積1.1L,根據(jù)上述數(shù)據(jù),算得石灰石樣品含碳酸鈣的質量分數(shù)是多少?(鹽酸與石灰石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CaCO3+2HCl=CaCl2+H2O+CO2↑,已知常溫常壓下,二氧化碳密度約為2g/L)
    (3)小海測量大理石樣品的方案有2種,根據(jù)以上2種方案的數(shù)據(jù)你認為哪一種測量方案設計更合理
     
    ,理由是:
     
    。
    發(fā)布:2024/9/21 4:0:8組卷:17引用:1難度:0.5
小程序二維碼
把好題分享給你的好友吧~~
APP開發(fā)者:深圳市菁優(yōu)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 應用名稱:菁優(yōu)網(wǎng) | 應用版本:4.8.2  |  隱私協(xié)議      第三方SDK     用戶服務條款廣播電視節(jié)目制作經(jīng)營許可證出版物經(jīng)營許可證網(wǎng)站地圖本網(wǎng)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wǎng)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wǎng)聯(lián)系并提供證據(jù),本網(wǎng)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改正